《将相和》教学总结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将相和》教学总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将相和》教学总结1一、谈话,激发兴趣
1、师生谈话,激趣。
2、板书课题:将相和。
3、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二、学习课文
第一部分:完璧归赵。
1、理解第1自然段:
⑴ 出示: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⑵ 指名朗读,回答问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2、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思考并讨论: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蔺相如是怎样对待这个问题的?
⑴ 学生默读,思考。
⑵ 讨论、交流。
① 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十分着急?
② 蔺相如是怎样对付这个问题的?
3、范读第七自然段,过渡学习8、9自然段(出示完璧归赵挂图)
4、学生认真阅读8、9自然段,完成填空练习(字数不限):
( )→要回璧→( )→( )。
⑴ 学生看书,完成练习。
⑵ 交流。< ……此处隐藏1499个字……的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本课最大的收获是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然,有得必有失,由于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准,又缺乏一定的指导,因而课堂环节的安排还要再稍稍调整一下,尽快提高课堂效率。
《将相和》教学总结3人教版第十册中的《将相和》,故事人物性格鲜明。
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编撰对联,评述人物。学生兴趣高涨,课堂上不仅有精彩的对联,更有精彩的对话。
片断一:交流描写蔺相如的对联。
片断二:交流描写廉颇的对联。
片断三:评议描写蔺相如,廉颇两人的对联。
读着一副副精彩绝妙的对联,看着一张张因成功而兴奋的笑脸,我不禁思索着这堂课的亮点:
首先是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实践活动将理解,积累,运用巧妙地整合在一起。要想编好对联必须深入地读课文,揣摩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感悟人物的个性特征。其间,咬文嚼字,思辩推敲,学生大大锤炼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唇枪舌剑,宽容大度,负荆请罪等词语推敲选用的背后往往是复杂的思维活动,这不仅积累了语言,积淀了语感,更培育了智慧,使学生感受了对联的魅力,提高了文化品位。
其次是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详读什么,略读什么,选读什么,品读什么,个体决定。默读,朗读,浏览等读书方式,不加限制。思维方式,开放自由:多角度评述蔺相如,廉颇,可以总体概括,可以细节描绘,可褒扬可贬抑。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交互主体关系,谁都有可以认同,谁都可以提出异议,自由评定,思绪飞扬,呈现出价值的多元化。这一切造就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浓浓氛围。